您當前所在的位置:首頁 > 新聞中心 > 集團新聞

全國人大代表陳光輝:第四次土地變革—“多功能大循環農業”

發布于2015-03-20286人閱讀

“第四次土地變革,就是創新‘多功能大循環農業’?!边@是兩會代表陳光輝多年來的宏偉構想。該大農業的特征是通過大循環完成國土高質量綠色改造,修復生態,實現土地高效、永續循環利用,通過采用“多功能循環”形成系統工程方法,更加徹底地解決“三農”問題。
突破口在哪里?陳光輝介紹,通過多年探索實踐發現,這不僅僅是簡單土地規模流轉問題,而是土地能否實現綠色、高效這個根本性問題。其關鍵是必須打破傳統農業的單一,把傳統單一的種植業、養殖業、微生物產業的生產經營轉向構建整個生物的良性循環系統經營,形成兩大突破口:
一是根據我國國情,一個多山國家、草原大國,必須進行喬灌草種植結構調整,形成巨大的特色苗木產業及其健康產業市場,優化喬灌草(生物鏈、產業鏈鏈主),通過優化生物組合,把76億畝山區草原變成木本草本糧棉油、瓜果蔬菜等年年再生的寶貴資源基地,替代成千上億噸的進口轉基因糧棉油,確保中國人主糧安全。同時,通過拿出一部分耕地發展森林農業來蓄水造水,解決我國西北地區水資源普遍短缺問題;
二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,尋找中國農業多重困境的突破口——開創多功能大循環農業,通過大循環提高國土最大農村土地資源、勞動力資源、豐富生物資源利用率、產出率以及廢棄物的綜合 利用,不污染環境。通過大農業戰略思考完成兩大突破,實現中國農業總體安全和向可持續發展、生態文明中國轉型。
何為多功能大循環農業?簡單的說就是在國家宏觀規劃下實現農業全生物鏈、全產業鏈的大循環。
陳光輝表示,我們的森林就是由喬灌草花葉果實、鳥獸昆蟲組合而成的生態化立體林業,我們的初級生態稻田就是由燕子、青蛙、泥鰍、紅花草、豬糞牛糞等自然組合而成的立體循環農業。我們按照生物特性和自然規律,人造各種生物圈良性循環系統來發展綠色、高效循環農業。通過優化生物組合發展農業生產,利用生物為農民打工,利用植物殺蟲、驅蟲、引蟲吃蟲,養蟲治蟲,植物抑制雜草生長,不使用除草劑,再結合中草藥治蟲,創新潔凈農業技術來解決農藥農殘問題;通過種植業及其加工業的廢棄物發展養殖業,通過養殖業產生有機肥替代種植業的化肥,解決氮化物污染和土壤退化問題,等等。這種經濟效益、生態效益、社會效益一體化發展的全生物鏈、全產業鏈模式稱為復合式循環農業模式,簡稱多功能大循環農業。
陳光輝建言,在黃山市創建國家多功能大循環農業改革實驗區。因地制宜,第一步創新型茶園模式,改變落后模式。通過新型模式率先從茶園改造中實現山區系統問題的突破。按照茶樹的生長特性和規律培育大量的喬灌草特色苗木,通過茶園立體種植,多種植物的花葉果實收入解決農民增收難問題;通過茶園立體種植構成多物種、多層次保護生態和水土,降低自然災害;通過茶園立體種植的植物驅蟲、殺蟲、引蟲吃蟲、養蟲吃蟲治蟲及中醫防治等多種生物途徑,解決農藥農殘問題……通過茶園多種花葉果實深加工產生的木瓜渣、綠葉廢棄物等用來喂豬,豬糞變成有機肥回田回園,有些廢棄物可以變成蚯蚓、食用菌等微生物產業,通過多維生態茶園全產業鏈模式,原來單一的茶園形成了多項“茶產業”。
第二步通過新型茶園模式創新多種模式,形成產業與技術聯盟。如創新生態果園、生態森林、生態稻田、生態草原、生態湖泊、室內外生態植物、植物防火林帶等多種模式,也就是說在我國各地建設類似茶園、初級生態稻田這樣天人合一的小生物圈良性循環小系統,形成許多的綠色生態產業,許多小生物圈良性循環小系統構成美好鄉村等,通過產業與技術聯盟形成多功能大循環農業加工中心,與之配套的服務體系建設將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的步伐。
以上兩大突破口建設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文明中國,這就是陳光輝代表的綠色夢.中國夢。
陳光輝坦言,現在的金融體制下農業融資非常難,希望國家進一步創新金融服務體系,以更加改革開放的政策、金融體制迎接新型經營主體,通過農業標準化體系建設創新,讓農民融資不再艱難。
有理由相信,通過創建“國家多功能大循環農業改革實驗區”,運用“多功能循環”系統工程方法,這條適合中國農業發展的新路子、新模式,不失為解決三農問題的好法子。
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2020